随笔网
查看: 823|回复: 1

怀念父亲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收听

0

听众

随笔LV4

Rank: 4

积分
253
发表于 2021-6-20 06: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漫步重霄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父亲离开我整整的两年了。
        2019年6月21日中午,父亲和往常一样坐在轮椅上,闭着眼睛在窗前晒太阳,我喊了两声,父亲答应着,并没有睁眼。父亲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认不清身边的亲人,也不能用语言交流了。对父亲的这种反应,家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只是近日有些反反复复的发低烧。而且腰部起了一些疱疹,怀疑是蛇胆疮,找专门看蛇胆疮的人看过,说不是。5天前是父亲节,那天父亲精神状况非常好,连日来,吃饭等身体各项体征一切正常。
        夜里近12点钟的时候,突然接到二妹的电话,说父亲正在医院急诊室抢救,我急忙赶到医院,看到父亲绵软无力的躺在急救床上,呼吸机氧气罩等维持生命的仪器一应俱全。父亲身体两侧扯满了粗细多种管子,仪器屏幕上有N多个数据在不停地闪烁,时刻检测着父亲的生命体征。
         父亲是晚上准备上床休息的时候,突然呕吐,大汗淋漓(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浑身绵软无力。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值班主任说:幸亏送的及时,经过两次紧急抢救,老人家起死回生。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心肺功能严重衰竭,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提醒家人有个思想准备。
        天蒙蒙亮的时候,弟弟从青岛赶到病房;小妹夫出差刚到济南,接到电话及时返回来;二妹夫受聘到四川一个单位做技术指导,出差三个月,刚回来第四天,也多亏他及时把父亲送到医院;在韩国上学的外甥女刚回来两天,四年前上学临走的时候,父亲哭着说:“走那么远干什么,我死的时候你一步赶不回来呀!”在九江上学的外甥女从火车站下车,拉着行李箱直奔医院;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的外孙,天亮时从外地赶到医院,在病床前忙来忙去;家人们都陆续的赶到了。二妹说,父亲留着一口气,是在等待亲人的。二妹辞去工作专心照顾父亲,她最了解父亲。二妹心细,对父亲的照顾可谓是细致入微。她是父亲最称职的贴心小棉袄!
        早上,医生交接班之后,征求家人的意见,是否让父亲进重症监护室,进监护室要插肺管、插胃管、插尿管,而且只允许一位家人陪护,每次陪护20分钟。听完医生的一番话,母亲坚决地拒绝把父亲送监护室。母亲说:“不再插这管那管了,不死也折腾死了,再说了,进了监护室又不让家人陪在身边,临了临了了,你爹一辈子痛孩子没有够,不能不让孩子们陪在身边。”母亲抚摸着父亲的头,嘴里喃喃地说着。母亲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坚定、神情淡定、态度平静、头脑冷静。看得出,母亲的内心对父亲有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60余载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深溢于言表。自从父亲生活不能自理以后,母亲像照顾婴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亲的饮食起居,我们都说:“娘伟大,爹有福。”如果没有母亲的精心照顾,父亲恐怕走不到今天。而且父亲每次住院,即便夜里有孩子们的陪护,母亲也从来不离开,她担心别人照顾的不够周到。
        母亲的话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一致决定,不让父亲再受那个罪了,于是我们签了字,同意放弃进重症监护室。见多识广的母亲,心如明镜,她说:父亲的头发竖起、脚也消肿了,情况不是很好。我们茫然不知所措,只好静静地守候在父亲的身边。
        病床前,我们姐弟几人围在父亲身边,有的握着父亲的手,有的抚摸着父亲渐渐消肿的脚,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亲,心情和母亲一样,有千般的不舍和万般的无奈,内心只有一个愿望,祈祷着父亲能够闯过这一关。
      《万爱千宠》歌词:“是不是我们都不长大,你们就不会老;是不是我们再撒撒娇,你还能把我举高高;是不是这辈子我们不放手,下辈子我们还能遇到。下辈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听话,不再让你们操劳。”恰好道出了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声。
        6月22日,农历的5月20日下午3时许,在医院里躺了17个小时的父亲终因心肺功能衰竭,在家人爱的重重包围下,停止了呼吸。我永远的失去了生我养我的父亲。父亲像一盏油灯一样,燃尽了最后一滴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86岁的人生旅程。
        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父亲没有受躺在病床之苦,也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一天在床前尽孝的机会。这是人生走到生命尽头的最高境界,也是父亲一生疼爱子女,对子女们倾注父爱的最好的诠释!
        父亲的离世,让我的内心无比的悲痛。一种骨肉分离的痛,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一种扎心的痛。可又怎一个“痛”字了得!
         在父女结伴同行的人生岁月中,父亲止步于此。他给了我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走向生命的终点。父亲养育我长大,我陪伴父亲终老!
        从我记事,到我长大,到我成家立业,到我有了下一代又下一代,父亲抚养我长大,陪伴我成长,教育我成人。目送我走过人生的一程又一程。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经常开玩笑说:“爹,你活着的时候我好好孝顺你,等你死的时候我不哭哈,哭那么累,你又听不见。”父亲总是哈哈一笑,说:“你保证会咧着大嘴哇哇的哭!"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父母子女这一场人世间的相逢,是用来相亲相爱的,是融到骨子里的牵挂,是一场盛大且深情的遇见!”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回忆和父亲半个世纪的父女情深,岂是一纸文字能表达的了得!
         父亲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虽然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所经历的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段,足以体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他给我们晚辈留下了很多做人的宝贵经验,他的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父亲一生没有进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却满腹经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他无所不知,说书唱戏他样样精通,琴棋书唱他信手拈来。父亲记忆力超强,思维敏捷,虽然不识字,大小账目他能脱口而出,算盘用的相当熟练,在我们村小有名气,有些年轻人经常会因一些账目上的问题找到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生产队会计是我本家的一个大哥,有一年年终结账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怎么也对不上账,情急之下,把父亲叫去帮忙对一下账,母亲说:“你爹正吃着饭,被你大哥叫去村委对账去了,一会回来了,问对上了吗,父亲说:“对上了。”
         我学会计之初,父亲教我算盘的打法有:“大鹏展翅、二郎担山、大九九、小九九、九九归一”的这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土方法,简洁、快速、准确。记得在一次市财政局和某单位联合举办的珠算比赛中,我用父亲教我的土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上帝真是公平,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父亲打开了另一扇窗。
        我们常常惊叹,父亲没有上过学,又不识字,他大脑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折服,不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都有些对不起他。我女儿的一句话形容的非常贴切,她说:“姥爷是个不识字的文化人!”
        父亲不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一生勤劳、善良、孝顺、乐善好施、无私奉献!
        1958年父亲成了一名煤矿工人,那时候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有的到父亲所在的煤矿上去买煤或者是买煤渣,找到他,他会里里外外的帮忙把业务办理好,之后再招待人家吃完饭再走。那时候职工食堂的主食就是“大卷子”。
        我们村里现任纸客姓刘,我叫他大哥,人很腼腆,父亲看中他有文化,村里有白事就叫上他帮忙,用大哥一句话说:“我那时候一张口说话就脸红,哪里会干这个(纸客),是二叔手把手教会了我。他聊起当年到矿上买煤的情景,大哥说:排着长长的队伍,有时第一天排不上,要等到第二天,是二叔忙前忙后,帮忙下完帐,又帮忙联系装车工及时装上车,那时候是人力拉地排车。忙乎完之后又带到食堂去吃“大卷子”,二叔可真是帮了大忙了。”大哥聊起来这段往事还津津乐道,对父亲的帮助仍念念不忘,感恩在心。多年以后,提起义堂街上的老董,受到过他帮助的那些人还会感谢当年吃的那顿“大卷子”。父亲葬礼期间,有几个当年吃过“大卷子”的邻居都异口同声的聊起当年的那段往事。母亲说:“也不知道他招待过多少人吃过“大卷子”,就知道他经常因为自己的饭票不够用,回家歇班时带着煎饼去上班,问题是那时候煎饼也不宽余呀!”以后每当聊起这个话题时,父亲总是说:“乡里乡亲的,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走吗?”。只要父亲歇班在家,自行车从不闲着,母亲说:自行车借满村,只要有人需要,他从不拒绝。母亲感慨地说:“那时候几乎没有几辆自行车,怎么都会骑呢?”
        父亲所在的班组连续12个月产量保持最高纪录,产量高奖金就多,父亲的一位同事找到他,主动要求到父亲的班组上班,父亲同意了。没想到若干年后,两个人居然结为亲家。又若干年后,80岁高龄的老父亲在他亲家的葬礼上号啕大哭!
       小的时候,我们最期待的是父亲歇班的日子,只要父亲一进大门,自行车还没停稳,孩子们就像小燕子一样飞到父亲身边,围着自行车又蹦又跳。因为父亲自行车上那个大大的三角形的帆布车包里有好吃的!每次回来,父亲都会买上四包钙奶饼干和一包又香又脆的炒花生。四包钙奶饼干是给两个最小的弟弟妹妹吃的,母亲先把它收起来,然后我们几个大的一人一小撮炒花生。每周如此,那时的炒花生是0.60元一斤,那个香、那个脆,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年的暑假是我们最开心、也是最期待的日子,父亲带着我们去单位上班,下周休息的时候再带回家来。他的自行车大梁上前面坐上两个小的,后车座上坐着一个大的。记得父亲带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单位,沿途有不少的风景,父亲会给我们一一介绍l......途中休息的时候父亲会给我们买好多好吃的。路上要经过一条河,河水很清,哗哗地流着,青石桥两侧没有栏杆,我很害怕,两手紧紧地攥着车把,父亲就让我闭上眼睛数数,等过了河再把眼睛睁开。
        自行车一次只能带三个,其余的要等下一次,父亲会分批分次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一次假日的旅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脑海中有这么一段深刻的记忆,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家院子里有七八个老太太相聚在一起,她们有:
         我的奶奶(爷爷早年过世了);
         我的姨奶奶(奶奶的二姐);
         奶奶大儿媳妇的母亲(大儿媳在东北);
         奶奶二儿媳妇的奶奶(我母亲的奶奶,母亲从小跟着奶奶长大的);
         奶奶三儿媳妇的母亲。
         还有左邻右舍的老太太来一起聊天的。他们都青一色穿着灰色的大襟上衣,头上盘着发髻,扎着裹腿,尖尖的小脚,在院子里坐着板凳围成圈,晒着太阳聊着天。父亲利用星期天休息的时间,把她们一个一个的接到我们家里来,陪着奶奶住上一些日子,这五个老太太也十分期待着开春的时候来我们家聚一聚。接来之后,父亲一定会亲自炸出一大筐油条。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弓着腰用力揉面团的样子,他用一个大大的黑陶瓷盆活面,父亲用力反复的揉,揉成光滑柔软的面团。他既开心又快乐,嘴里哼着小曲,这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我们可以给父亲打下手,忙乎大半天炸出金灿灿、香喷喷的一大筐油条,老太太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油条,开心的吃着、聊着。这也是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最解馋的日子。
        过一段时间,父亲再利用歇班的空,再炸出一筐油条,给每人带上一捆,再把她们逐一送回家。
        我记不清这几个老太太有多少个春暖花开的相聚,但是这个画面这么多年来一直清晰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父亲很孝顺,在尽孝方面给子女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曾说:孝顺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吃饭一样,谁吃谁饱。在我记忆里父亲每年都请家堂,三十晚上把已故的长辈请回家过年,堂屋里挂上已故长辈的名字和牌位,摆上供桌。父亲教育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父母要尊重。做到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父亲姨表姐的女儿,奶奶她二姐(五个老太太之一)的外甥女,名叫小英,比我大一岁,从小父母双亡,家庭困难,小英的姐姐和大哥已经成家,小英就和二哥三哥一起生活,我记忆中小英的二哥和三个推着小车,从百里之外的老家到我们家里来,临走时奶奶和父亲给他哥俩车上装满粮食、蔬菜、衣服等生活用品,哥俩轮流着推回家。在我的印象中,那几年,他哥俩好像每年都来。现在估计,可能是哥俩年纪小,不会种地的缘故。父亲就把小英表姐接到我家和我们在一起生活多年。父亲说,不就是多了一双筷子吗!给了小英表姐家的温暖。如今小英表姐儿孙满堂,生活的很幸福,和我们亲如姐妹,经常来往。
        那个时候,经常有乞丐上门讨饭,有一次,下着毛毛细雨,有个乞丐来到大门口,父亲把刚出锅的一碗水饺端给乞丐,那乞丐受宠若惊,感动的点头哈腰,千恩万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聊起这碗水饺,母亲还心痛不已,母亲说:“那时候生活并不富裕,孩子们都还小,一个一个像小燕子一样张着嘴等着,刚盛出来还没开始吃呢,眼巴巴的看着你爹把水饺端给了那个要饭的。”父亲则不以为然,他说:“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还有水饺吃,他一个要饭的怪可怜,不就是一碗水饺吗!”父亲做到了“见贫若邻,须加温暖”。
        父亲没上过学,对求知的欲望可谓是如饥似渴,父亲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每逢考试,父亲一定会亲自下厨蒸上一大锅韭菜肉馅的大包子。而且父亲最拿手的是活馅加粉条的大包子,父亲卡着点,放学一进门,准能吃上热包子。那锅热气腾腾的大包子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父亲还喜欢做蒜泥茄子、蒜泥黄瓜、蒜泥芸豆、打卤的凉面条等等。他喜欢点上烟在一边看着孩子们吃,吃饭之余,父亲会教育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我年终考试成绩不错,学校对前三名的学生亲自上门送大红花,那天我和父亲在家正忙乎着做过年的豆腐,老师带着几个学生来到我家给我送大红花,我很不好意思,父亲则对我的这个荣誉很是兴奋。对于求知若渴的他来说,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比什么过年礼物都重要。记的那年春节,父亲给我的压岁钱是一张10元的大钞,以前每年的压岁钱是给每个孩子1元钱。那10元钱是父亲对我的鼓励,也是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那10元大钞我存了好多年,一直没舍得用。
        上高一那年,我和另一位同学代表所在的学校到临沂老三中(记得老三中院子里有一颗古老的银杏树),参加了高一语文竞赛考试,得了个三等奖。我感觉成绩不理想,下午吃饭的时候,我躺在院子的一个石台子上,不想吃饭。父亲给我讲了很多古代的一些科举考试的故事开导我。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海无涯,什么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明白了做学问要脚踏实地、学无止境的道理。
        父亲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灌注到孩子们心中。
       我上小学那时候,早饭前先上两节晨读课,因为经常迟到,父亲买回一个小闹钟,教我们如何使用,从此我们姐弟几人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有的邻居,早上要3~4点钟往城里送货,会把我家的闹钟借去用。后来父亲又花了40.10元钱买回一个大挂钟,那大挂钟至今还在。
        记得是1978年那年,父亲为减轻母亲缝衣服的负担,好不容易得到一张缝纫机券,花了165元钱买了一台缝纫机,放在宿舍又不放心,就连夜送回家,路上遇到一个泥坑,连人带车摔倒了。回到家母亲心疼地说:“你说他忙的什么,还能被人家扛走了不成”。家中也因此算是添置了一个大件物品。
        父亲喜欢听书,电台播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那阵子,父亲花35元钱,到商店买回一台收音机,母亲心疼的说:“花了那么多钱,就买回这么个小东西。”但是母亲也喜欢听书,我家院子里有一颗很粗大的老槐树,树冠很大,夏天树上开满了淡黄色的槐花,每天树下会有一层槐花落下来。到了秋天,老槐树上面挂满了一串串的槐子,用槐子煮水,可以治小儿腹泻,邻居们会到我家找回去用。我们也会把槐子用石头砸成粘粘的糊,做成乒乓球大小的团子,里面加上一根绳子,做好多,放在石台子上晾晒,凉干了以后,很硬实,拿在手里甩着当玩具玩。
        院子里有一口压水井,夏天地下水清凉甘甜,端着瓢喝一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院子两侧用竹杆围成小栅栏,种的黄瓜、西红柿、辣椒可以摘下来就吃,新鲜无比。一到下午,母亲把院子里的槐花扫干净,父亲坐在院子里,喝着酒,我们可以坐在那棵老槐树的树荫下写作业。然后母亲准时的把收音机搬到院子里听评书。因为东院的六叔,西院的大嫂子都喜欢听书,他们会准时站在墙那边等着听。墙不高,彼此都能看得见对方。
        父亲不会看书,却喜欢听书,三妹给她买了电唱机和唱片,他每天都听:有琴书、梆子、大鼓、吕剧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剧种应有尽有。《兴唐传》、《包公传》、《响马传》、《飞龙传》、《回龙传》、《武则天》、《杨门女将》、《红楼梦》、《樊梨花》、《穆桂英挂帅》等等等等,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把唱片摞起来有11寸高,母亲说:“可不止这些。”被一些书友们借走了不少;老年收音机就用坏了一筐,大约有十几个。电唱机只能在家里听,老年收音机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听。父亲不会写却会讲、会唱。跑四川唱片内容比较长,难度大,他的几个书友都唱不下来,父亲能从开头唱到结尾。老书友们都知道:“唱跑四川只有老董能跑回来”。有的专业说书的对某些段落有时还去向父亲请教。
        父亲总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不知道他大脑的内存卡里到底有多大的储备量。平时,父亲经常和我们姐弟几人做知识问答的游戏,有时他问,孩子们答,有时孩子们问,他来答。我们姐弟几人轮流上阵,挖空心思的想战胜父亲,但是,父亲像是一个知识的不倒翁,几个回合之后,我们一个个居然都败下阵来,我们姐弟几人联合起来,都不是他的对手。每当这时,我们姐弟几人不得不对父亲俯首称臣,佩服的五体投地。父亲也会借此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我们也深知自己知识的浅薄,怎敢在我家这个“鲁班爷”门前耍大斧,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
         父亲平时言语不多,但是在谈古论今的时候,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却风趣幽默,妙语联珠;在和孩子们做知道问答游戏的时候,他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将他所会的知识倾囊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父亲会利用这个机会,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我们姐弟几人也深感自愧不如,在父亲面前从不敢造次。父亲虽然不识字,但是他丰厚的知识内涵和广博的文化底蕴,一直是我们姐弟仰视却未曾超越的目标,父亲高大的文学形象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喜欢武术,会用七节鞭和大刀。老年的时候经常把七节鞭带在身上,说是为了防身。后来,七节鞭放在三轮车的车框里,被小偷连同三轮车一起借走了。弟弟小的时候父亲很希望他学武术,在院子里有单杠、沙袋、教弟弟大刀的功法,但是弟弟喜文不好武。
        父亲退休以后,回到老家义堂生活,从小勤劳的父亲,闲不下来。刚退休那会,感觉年轻力壮,有胆有识又有智慧,想做生意。父亲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了解,和母亲商量选择了卖蔬菜。父亲在我们村里第一个盖起了蔬菜大棚,尤其是在冬天的田野里如同鹤立鸡群、独树一帜。进入腊月,鲜嫩的韭菜和芹菜开始上市,因为稀缺,非常好卖,经常是一上市就卖光了。父亲的做生意的原则是不缺斤短两,不做亏心买卖,做到童叟无欺,别人赚一毛,他就赚8分。下午收摊的时候,父亲把剩余的青菜全部送出去,不让青菜在手里过夜,第二天再进新鲜的卖。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开心的时刻是母亲进厨房忙乎伙食,父亲喝着小酒,我们姐弟几人,有作业的趴在小板凳上写作业,没有作业的围着收钱的纸箱清点一天的收入,以小妹为主把毛票和硬币分类整理出来。最小的妹妹从小学会点钱。长大以后,学了会计专业,又会打算盘,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口才又好,深得父亲的喜爱和赞许。这与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夏天西瓜上市的时候,父亲带上几个小青年租辆大卡车到沂南双垢去批发西瓜,回来再到市场上批发兼零售。车不管什么时候到家,只要父亲一招呼,姐弟几人就排成一字长龙像接力棒一样把西瓜搬回家。有时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碎了,父亲也不生气,他会幽默地说:“好几块钱,听了个响”。卸完车以后,父亲就挑个好的切开让孩子们吃个够,我们开心的吃着西瓜也就不觉得累了。冬天再到寿光批发大葱。一大卡车的葱运到家,有时候已是夜里,我们都睡下了,天再冷,只要车一到家门口,就知道父亲回来了,我们姐弟几人也都是第一时间起来卸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刚卸完车,下起了雪,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大葱,大葱也冻不坏。每到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把大捆的葱分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便于在集市上零售,父亲利用这个机会,会讲很多故事给我们听。邻居的婶子和嫂子们有爱听故事的,经常有几个人吃完饭就来我家听着故事,帮忙干活。
         后来父亲年龄大了,不适合再干那些力气活了。父亲就在菜市场上找了一个满意的地方,盖了一间小屋,开始卖散酒,生意很好。父亲卖酒从来不卖孬酒 ,也不会在酒里兑水,回头客特别多,结识了一大批的酒友。再后来菜市场统一改造成大商场,父亲买了一间门面房。开始卖烟花,那时候卖烟花的很少,只有两三家,之后卖烟花的慢慢多起来。用他们的话说,老董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准没错。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生意特别好,年前备的货几乎一天都能卖光。这一天我们就尽可能的回去给父亲帮忙,父亲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每年如此,卖了好多年。 摊位稳定以后,到了夏天父亲和母亲又开始做凉粉卖。有个东北人在我们村里住过一段时间,无依无靠,父亲经常帮助他,他感恩父亲的帮助,临走的时候,把做凉粉的技术交给父亲。父亲在厨房里支起一口大铁锅,开始做凉粉,起初,家里天天下午坐满来学习做凉粉的邻居,父亲就在现场耐心的教他们。我有时跟他开玩笑,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哈。”父亲则不屑一顾地说:“唏,做人不能太自私!”因此父亲教会了好几个邻居做凉粉卖。有两家饭店,夏天指定要父亲做的凉粉,有时早上还没有出门凉粉就被饭店全部搬走了。父亲做的凉粉用料好,技术好,口感好,只要父亲的凉粉上市,一定是他的凉粉第一个先卖完。
        我有两个妹妹得到父亲的真传,经常在家做上一盆凉粉匀给众姐妹们吃,吃着凉粉就会想起我勤劳一生的父亲。
         父亲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在市场买卖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小生意被父亲做的风声水起,父亲不辞辛苦,乐在其中。在这期间,父亲带动了一批学做生意的年轻人,开始那些年轻人跟着父亲批发大葱、批发西瓜,学做凉粉、卖烟花。在和父亲合伙期间,如果有哪一单生意亏了钱,父亲会独自承担亏损,不让年轻人承担。父亲说:“年轻人都拖家带口的,跟着我是学赚钱的,哪能让他们承担亏损。”这让跟着父亲学做生意的年轻人感恩在心,多年以后,还经常对父亲当年的帮助念念不忘,经常送一些好吃的报答父亲当年的帮助。父亲常说“合伙做生意,首先要学会吃亏,能拿一毛的,只取9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小买小卖中彰显了父亲的人品,从父亲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学会了:“凡出言、信为先”;学会了:“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学会了:“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学会了:“恩欲报 ,怨欲忘”。父亲教育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父亲做到了“嫁女择贤婿、毋索重聘”。我们姐妹几人定亲,父亲一律不收任何礼金。他说:“结亲,结的是百年好合,哪能只图眼前的小利。”他教育我们:夫妻相处要真诚相待;对待公公婆婆要孝敬;对小姑小叔要团结友爱;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人行好事,莫问前程;家和才能万事兴,婆家的事要重于娘家的事。父母在经营婚姻家庭方面给我们姐妹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父亲和母亲的婚姻生活风调雨顺,相敬如宾,一生相守,恩爱有加。父亲经常讲家庭和谐、夫妻恩爱、邻里团结的历史典故给我们听。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说母亲不容易,让我们要好好地孝敬母亲。
        后来父亲岁数大了,家人们都不想再让他那么辛苦了,开始阻止他再上街了,父亲却说:“人只要一天能行动,就不能闲着,你们以为我是为了赚那几千钱吗?不就是一种兴趣吗!”是啊,对于一生勤劳的父亲来说,他哪里闲得下来!
        我们理解了父亲,既然阻止不了他,干脆就抽出时间到集市上给他帮忙。有时父亲提前一天就打电话给我们,会小心翼翼的问:“明天回来给我帮忙吧?”如果答应回去,父亲会很高兴,如果说有事不能回,父亲会很失望。遇上星期天,一大早父亲把那张折叠的餐桌带到集市上,会亲自买上一大堆好吃的,等着孩子们回来吃,父亲就坐在餐桌旁抽着烟看着孩子们吃。这也是父亲最开心是最期待的日子。父亲喜欢下象棋,喜欢喝茶,每天他的摊位上都有一些茶友、棋友找他玩。我给父亲买了一盒有机玻璃的象棋,父亲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天天带在身边。后来那副象棋丢了,让父亲心痛不已。
        父亲一生痛爱孩子,退休后更是喜欢子女们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尤其是逢年过节,他会提前给孩子们准备好多的礼物,每年的大年初二更是他最开心也是最期待的大日子,这一天孩子们都回家和父母团聚,有下厨的、有打牌的、有下棋的。父亲喜欢下象棋,有时我陪着他下几盘,父亲会笑话我说:“棋艺没有多大的长进!”他说:“下棋要棋逢对手,下起来才有劲。”我哪里是父亲的对手,自愧不如、甘拜下风。我们姐弟几人当中,象棋弟弟学的最好,在大学生新生象棋比赛中曾获得第四名的成绩。
        有一年春节,我带着孩子随旅游团去了云南。初一下午,接到父亲的电话,问我明天几点到家,我告诉他我在云南。父亲在电话那头说了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然后生气地挂了电话。我自知理亏,没有做到“出必告”,也深感对不起父亲,从此以后在重要的节日再也不敢远游。
        刚买手机那阵子,父亲爱惜的不得了,教会他使用手机后,父亲就像小孩子得到了一个新玩具一样,非常开心,天天把手机攥在手里,很期待有电话打过来。我们姐弟几人就有事没事的都要给他打电话聊聊天。父亲身上装着一个厚厚的电话本,虽然不识字,上面那些亲朋好友的电话他都知道在哪一页,经常打电话和他们聊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家书是家庭情感的纽带。我在外地上学的时候,起初只是一个学期在开学之后和放假之前给家里写两封信,报告安全到达和即将放假的日期。后来听母亲说,父亲很喜欢听妹妹念我的来信。后来我就频繁地写信,把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和身边一些有趣的事讲给父母听。儿行千里万里,永远是父母心中无限的牵挂。
        父亲退休后在村里干纸客20多年,邻居家有白事,他就和母亲第一时间到场。因为父亲思维敏捷,账目清晰,在白事上担任总管,大事小事他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合情合理,深得邻居们的信赖。多年来父亲义务为众乡邻帮忙,从来不收取任何报酬,且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后来因为父亲年龄大了,不想再让他来回的跑前跑后了,主家就让他拿着话筒指挥着,再找个年轻人当跑腿的。村里的现任纸客就是他当年一手培养起来的。父亲在城里居住的时候,老家里邻居家有白事的,有时候还会开车来接他回去帮忙。姥姥去世的时候,父亲作为长女婿,在行礼的时候,他行了个“七星落地”的大礼,这个礼时间长,难度高,两个姨父在他后边干比划,急的满头大汗也没学会。父亲行的礼,不仅难度大,而且很少有人见过,在当时邻里亲朋之间成为一段佳话。        
        父亲晚年因眼底黄斑病变,视力严重下降,遍寻名医,无果。这令父亲十分苦恼。日常生活就是喝茶,听书,下棋。
        父亲晚年对死亡十分恐惧,稍有不适,就高度紧张,积极要求去医院做检查,医生问哪里不舒服,父亲会要求医生:“给我做个全身TC。”(他总是把CT说成TC)。有推销保健品的他很感兴趣,会花上3000~5000元不等买回一大堆的口服液、胶囊,再戴上赠送的手链,项链,说是会稳定血压、帮助睡眠等等诸多好处,父亲对此深信不疑,不惜一掷千金。家里按摩椅用坏了两个,是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给买的。足疗器材、健身器材等等他遇着就买。
        有一段时间,我相对比较清闲,每天抽出半天的时间回家陪父亲下棋,听书,听父亲讲故事,为了不让父亲到处乱走,我坐在他面前找个笔记本,让父亲口述,我记录,记录完了父亲生怕我记的有误,让我再念一遍给他听。父亲给我讲秦朝有个西甘罗,聪明绝顶,在朝堂上给皇帝讲公鸡下蛋的故事,机智地救下了他的爷爷,因此9岁被封为宰相;父亲给我讲秦朝为什么废掉了60岁活埋的制度;父亲给我讲施延堂13岁登台做元帅;高宝同12岁被封为大将;父亲给我讲8斤狸猫为什么能降千斤的鼠;父亲给我讲包公为什么称嫂子为嫂娘;父亲给我讲四郎探母,岳飞刺字,王莽篡权······听父亲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些历史故事,我突然吃惊地发现,父亲大脑的知识储备竟然是个无底洞,哪里是他说,我用笔能记录的了得!我之所以让父亲坐下来讲,我来记,原本是想让他安稳下来别到处乱跑,二是借此排遣他的寂寞,哄他开心。没想到父亲竟然有如此量大的故事积累!此刻,我感觉父亲的文学形象像一座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须仰视才可见。不仅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更让我汗颜!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在不识字的父亲面前,我却是那么的渺小。因此,我有了想用录音机录下来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最终没有实现,这成为我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一大遗憾,这也是我对父亲的一大不孝!再后来,父亲感觉身体一有不适,就到处打听神医,开始他要求我带他去看病。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只好无条件地带他跋山涉水四处遍寻“神医”。也许父亲感觉不好意思这样让我带他到处跑,有一次,我带他走在路上,父亲突然问了一句:“你教我学开车行吧”?那一年父亲81岁。 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一直遗憾自己不会开车。
        再后来,每次回家,看到父亲卧室里的床头上、门框上,这里贴一张符子,那里挂一个挂件;再后来,父亲开始背着家人到处找“神医”给他看病算命。父亲已痴迷于此,几乎不能自拔。这让我想起当年秦始皇三次登上芝罘岛,苦苦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按照现代医学知识解释,父亲已进入老年痴呆(也叫阿尔茨海默病)状态。这个时期,父亲开始频繁地交待自己的后事,偶尔会找不到回家的路。再后来,父亲开始数不清10张1元的钱是多少。开始频繁地出入医院、疗养院。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父亲的腰背不再是那么挺拔了,脚步也不如从前轻盈了,身板也不是那么硬朗了。再后来,父亲生活不能自理了,不能自己行走了。再后来,认不清家人了,说不清话了。此时的父亲已被老年痴呆严重困扰着,好多故事不能再讲给我听了。
        父亲就这样慢慢慢慢地老去。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步履矫健、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谈笑风生、早出晚归、永远也不知疲倦的父亲了。此时的父亲已经不再是我心目中的那棵挺拔的参天大树,不能再为我们遮风挡雨了。父亲已经到了步履蹒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垂垂暮年。眼看着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他头脑中那么多的知识也无法用语言表达了。此时,我清楚地知道在与我父女结伴同行的人生岁月里,父亲和我已经是渐行渐远了。俗话说:乌鸦反哺,羊跪乳。操劳了一生的父亲正是需要家人的关照与呵护的时候了。
         婴儿的蹒跚学步,是踏上了人生旅途的起点;老年的步履蹒跚是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人的一生就像在地平线上画的一条抛物线一样,蹒跚着起步,也将蹒跚着落幕!
        把父母接到城里住的时候,父亲柱着拐棍,还能自己行走,可是父亲呆不住,一会不见,他自己就偷偷地搭出租车回家了。我们只好再把他“押”回来,父亲也会乖乖地跟着我们回来。第二天他会依然如此!
        如果家人看的紧走不了,父亲会躺在地上不起来,不吃饭,只好又把他送回家,过上一段日子,连哄带劝的再接回来住上一阵子。
         俗话说,人生有三不等:即:孝敬父母不能等,教育子女不能等,健康自己不能等。等有了时间有了能力去孝敬父母的时候,也许真的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了。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趁着父母还健在,我们也尽情地享受着“子欲孝,亲还在”的幸福时光。也格外珍惜我家的老宝贝,尽可能的让父母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有父亲在,家就完整。父亲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在。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无私、助人为乐,在村里口碑极好,威望也高。辞灵的时候众乡亲几乎都来了,都来送父亲最后一程。出殡那天,正值初夏,天气比较炎热,出殡的时辰到了,乌云遮住了太阳,村里的中心大街两侧有两排高大的杨树,突然一阵风吹来,树叶被风吹得唰啦啦作响,众邻居们一齐都纷纷抬头看着哗啦啦作响的树叶,几乎齐声说出了:“老头子行了一辈子的好,老天爷心中都有数,你看看这阵风刮的啊!”这类的话。
         在父亲去世四个半月的时候,我鼓起勇气到他生前住过的地方去了一趟,屋子里静悄悄的,轮椅上空荡荡的,不见了坐在上面晒太阳的老父亲。屋内依然弥漫着父亲生前的气息,满眼都是老父亲的身影。尽管后期他不能用语言交流,也认不清身边的人是谁,但是,每当我进门第一眼看到坐在轮椅上的父亲的时候,瞬间会感到浓浓的亲情和家的温暖。如今已是人去楼空,满眼的凄凉,不知不觉间鼻子酸酸的,思念之情填满了眼框,盛不下,溢了出来!
         父亲在的时候,这里是我们家人的集合点,是中午聚餐的地方,是我的老饭店。我们姐妹几人,不管多忙,都尽可能的回到父母身边,有时每天有10人左右,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厨房里袅袅炊烟,从不间断;客厅里磨肩擦踵,笑语连连。两个老佛爷尽情地享受着子女们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
        父亲走了,母亲跟着他儿子到青岛小住,我的老饭店也就此曲终人散。回老家整理父亲的遗物,一大推健身按摩器材上面落满了厚厚的灰尘。有些乐器,都几经更新,早已被人遗忘;象棋、麻将、牌九完好无损。这些都是父亲生前心爱的宝贝。如今也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一段永久的回忆。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回忆父亲勤劳的一生,我将义不容辞地把父亲的勤劳、无私和善良继续发扬光大;责无旁贷地把父亲正直的品格和做人的美德加以传承!父亲是我的榜样,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茫时,父亲给我指明方向;在我困惑时,父亲引导我走出困境!  如果还有下辈子,我希望我们再做父女。翻开新的一页,再续下一站的旅程!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如今,老父亲已经魂归故里,入土为安了。中秋月圆之时,我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想,父亲是否已和他的父母兄妹团聚;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在想,父亲是否感觉到冰封大地的寒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在想,父亲是否感知季节的变换? 斗转星移,老父亲已经驾鹤西去,但是,他却把无限的爱留在人间,虽然父亲已音容不在,但是父爱永存!
       父爱如山,它比山厚重,厚重到无法丈量;
       父爱如海,它比海辽阔,辽阔到不可逾越!
       天长地久有时尽,父爱绵绵无绝期!
       在父亲去世两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怀念我亲爱的父亲!
       也谨以此文,怀念我敬爱的公公,父亲的那位同事。


























这个用户很懒,暂无签名~

4

主题

0

收听

0

听众

随笔LV4

Rank: 4

积分
25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0 14:14:02 来自随笔网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父爱,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是融到骨子里的思念。
      父爱如山,它比山厚重,厚重到无法丈量!
      父爱如海,它比海辽阔,辽阔到无法逾越!
       天长地久有时尽,父爱绵绵无绝期!
      今天是父亲节,又恰逄父亲去世两周年,谨以此文,怀念我亲爱的父亲!
      去年父亲周年祭日,孩子帮我把此文做成长图发到朋友圈。一直以来,看到朋友圈里的文章发表方式,很让我心动,着实让我有重新编辑此文的冲动。
        感谢世纪星幼教集团刘庆慧董事长了了我的这个心愿,感谢王婷副园长手把手帮我把这篇文章做成今天这个模式,比长图清晰,比公众号简单易行。
       真是学无止境,需要向年轻人学的东西太多了。再次感谢两位好友的真诚帮助!
        此文保存了对父亲的思念,更保存了父亲生前一些心爱的宝贝 ,尽管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父亲生前喜爱的物品已不复存在,文章也有些粗糙,但是我已经感到心满意足、心满意足了!
这个用户很懒,暂无签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读者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随笔网,散文随笔,心情随笔,生活随笔,情感随笔原创发布网站。随笔网,随心所悦,阅读改变生活。随笔网拒绝浮躁,拒绝空洞,拒绝无病呻吟,是中国第一个随笔随心悦读与心情记录交友网站。

手机扫一扫,下载随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