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 发表于 2022-10-4 09:52:57

是“克己”?还是“率性”?

“克己复礼”,是《论语颜渊》里的名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批林批孔运动里,它是“主打”语言。其真实内涵如何?大人也未必懂,何况小学生?但也得批啊,时不时得完成作业——写篇短小的心得体会。小孩子打破头都没得用,只好求助大人,他们也无奈地摇头。成人后读《论语》,知道了原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原来“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仁”。“仁”又是什么?夫子有诠释,没得礼的东西不看、不听、不说、不行动。


孔子谒见过老子,《老子》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过,它不是对孔子说的。字面意思:老天爷是不讲仁义的,只是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刍狗。一种用草扎成的狗,用完即丢,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只是看得较轻而已。还有一种解读:老天爷看待万事万物很公平,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差。不管那种说法,都隐藏着一种理念——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励志强求。“仁”的本质实际上是个刻意的东西。


孔子有一孙子叫孔伋,字子思,是曾子的学生。爷爷孔子成了师爷。后来他作了《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老天爷赋予人的‘命’就是性,率性之为就是遵循天命的方式——道。而遵道、修身、养性就是教化要做的东西。”正常逻辑,子思当和爷爷孔子的思想保持一致才对。百岁老人杨绛说:“(子思)作《中庸》,这是多么郑重的事,子思能违反祖父的心意而随意乱说吗?”所以在讲什么是中庸时,引用的是爷爷解释。


中庸,不是折中,更不是和稀泥。如果遇有人这样解释:“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也只好无语。孔夫子他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换成白话就是,“中庸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好、最完善的。很可惜世上已很久不提倡了,以至民众对它很陌生。”原来,中庸是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很久的东西,只不过到了他生活的时代已基本灭绝。换句话说,中庸是孔夫子欲恢复的久远旧时德行。


现在还讲中庸,得归于朱熹之功,他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也。” “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至已矣”。朱熹距孔子、子思千多年,是不是二孔的本意?难说。从子思援引爷爷之语所加前缀,感觉他是有自己的思想。孔子的中庸重修行;子思看重的却是天性。一篇《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仁”和“中庸”都是孔夫子特别推崇的道德。“恕愚钝,怎么看“克己”和“率性”都是矛盾。“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仁”。“率性”的本质是顺兴,顺我、顺性。所谓顺其自然。是“顺性”的另一说法。


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到一种敏感的词——“躺平”。它似乎和率性、任性有些沾边,究竟是怎样?一时还没想清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克己”?还是“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