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erry. 发表于 2022-4-11 20:32:49

无题

实在不知道该取什么标题,就暂且让它空着吧。想说的有很多,但最想说的,还是邹韵。

追了三个月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终于落下帷幕。从10月第一次见面,我就被深深吸引。如同“神仙打架”般的比赛紧凑却不紧张,内容繁多却不杂乱;虽说是一档综艺节目,但怎么看都是一场场绝美的视听体验。当初,完全是冲着董卿、撒贝宁、康辉的点评去看的,也总是拉进度条直接看分数,而非注重内容;后来,我看到网上热议的“邹韵表现好稳”,才反过去回看内容,看看那个给我印象不太深刻的“驻外记者”“CGTN记者”的表现。

不回看我也没太注意,她的形象就如她所说“不太打眼”;但她的美,由内而外的美,却让人挪不开眼,觉得“百看不厌”。一袭樱粉色套装,温婉大气的她仿佛在熠熠发光;云淡风轻的语气却掷地有声,全长三分钟的演讲没有一句废话,内容充实,从容不迫。仅是这份淡然,就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记者”是她的标签,“向世界展示一个平衡客观的中国形象”是她的追求。即兴发挥中,她就两个“分”展开评述;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席话:“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我们的本分;老人表示不需要让座,是一种情分。正是这种情分与本分的交融,使这个社会有了温度。”第一次上场,凭借过硬的职业素养,她摘下了全场当之无愧的第一名。随后,我开始关注这个“气质美女”邹韵。

复赛时,一套红装,很好地照应了自己抽到的节目《一年又一年》。“图书馆”与“全家福”,本来是毫无关联的两样事物;邹韵通过其中“变与不变”的共性与不同,展开了一场“言之有理”的论述——“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11个人到18个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脚步,但其中不变的,是那份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对于团聚的祈盼,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对于图书馆春节期间不放假,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高,素质越来越高,不变的,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这种变与不变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更延续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走出去”实践采访环节中,一直被评为“国际范”的邹韵又一次带来了“国际范”的惊喜——袁隆平院士是她的采访对象。一开始,她的用心就得以体现——毫无征兆地,她停顿了十秒钟。这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不由让人怀疑“是不是忘词了”。十秒钟后,一切都明朗了——“在我刚刚停顿的几秒钟里,在非洲,就会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离开这个世界。”从容不迫地,她开始一段“杂交水稻的故事”。一株小小的杂交水稻,经过她的讲述,已经远不止“一碗饭”的重量,成为了“连接中非的纽带”。采访的最后,一个精心的小设计惊讶全场——她用英文进行采访,袁隆平院士也用“broken English”作答。邹韵用实际行动证明,她想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她最后一个出场,得了全场最高分。

高分晋级决赛的她一如既往地低调,但她的决赛表现,一点也不低调,又一次惊艳全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一个不太好辩的辩题落在了邹韵头上。一如既往地镇定自若,她略加思索,道:“如果问一个言之有物的人,我叫什么名字,他会说你叫邹韵,但是一个像撒贝宁老师一样言之有理的人,会说‘莎士比亚曾经说过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ill smell as sweet.’(玫瑰不叫玫瑰,仍然芳香如故);一个言之有物的人会说玫瑰每年都一个样啊,一个像董卿老师一样言之有理的人会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个言之有物的人会说我被怼(三声)了,一个像康辉老师言之有理的人会说‘那个字念怼(四声),而且泰戈尔说过——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段精彩绝伦的对比论证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随后的图片题中,邹韵非常聪明,为自己留了一点余地(康辉评委的原话),以一个问题承上启下,自然,又不致让自己尴尬。她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点“善需三思,看清现实”,叙述与议论安排得恰到好处,观点清晰,叙述流畅。

真是如网友所言,开口便是满分作文。某品牌广告语道“不是所有的美,都能惊艳时光”。邹韵身上的美,的的确确是能“惊艳时光”的。她像一块美玉,在流转的星河中,不断沉淀,不断打磨;她是一枚琥珀,简单却出彩,纯净又有内涵;宛如另一个董卿,一个更加理性的董卿。

人人都羡慕这种超脱世俗的美,却不知所有美,必定经过无数考验。毛毛虫破茧成蝶,很美,但痛苦万分的过程必须自己完成;一幅价值连城的作品,很美,但谁知道艺术家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修改了多少次呢;董卿气质出众,很美,但父亲对她的要求近乎严苛……美,是“狠”出来的。我浅浅地了解过邹韵。她并非科班出身,还不止一次说过,自己的梦想,是一名同声传译。一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初出茅庐的她获得了傲人的成绩。这次比赛没能圆她同声传译的梦想,却歪打正着地,让她走上了主持人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困难:她曾去过受飓风“桑迪”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在信号随时可能中断的情况下进行播报;曾在“两会”的会场外,只盖着一件羽绒服,就这样坐着小憩一晚;她甚至卷起裤脚,站在洪水中完成过播报……这种“苦”,使她动摇过。她自己说,2015年赴剑桥大学学习时,也是由于害怕动摇选择了容易转型的商科。

只是,在回来后,她更加坚定地要在主持人的道路上走下去。“我实在太想念在一个国际场合,作为一个中国记者获得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的感觉;我实在太想念在许多采访地点,和当地居民分享一些人,一些事的紧迫感。”她说这些的时候,我分明看到,她的眼里,泛着点点泪光。

“有人说,站上这个舞台,需要一种气,叫底气;我也很认真地思考过我的底气来自哪里。我的底气来自于在过去的9年里,我的报道是我一条一条跑出来,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编出来,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完成出来的。”那份自信,那份自如,那份自豪,再次印证了我所想的,也是她在想的——“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她的底气,是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闯出来,干出来的!这份底气,令我服气。我也更加相信,她在旁人眼中的走运,并不是运气,而是一份坚守与积淀。九年磨一剑,正是由于不断地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才造就了今天的“新闻类金奖”。

“不同的语言却仍与世界相连,我小小的梦想,很走运地在中国和国际的语境中,不断成长,彼此护航。”虽然没能完成最初的梦想,邹韵仍然在另一条道路上,曲折地向梦想靠近。同声传译和双语主持人,不同的是岗位,相同的是,这两份职业都致力于向国际观众呈现一个更加平衡客观的中国形象,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为中国加分,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我记下了这位idol的名字和故事。她教会我的,很多很多。

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邹韵超强的引经据典能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莎士比亚、泰戈尔、古诗词……涉猎范围之广令我叹服。冰心老人说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求门门精通,但都要有所了解。除了互联网,书籍是最好的来源。

勤思考。思辨能力是从思考中得来的,大事小事,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勤思考,多思考,才能练就“出口成章”的最初形态。一次次的思考也是锻炼逻辑的好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点滴小事开始,不问对错,时间会赋予努力最好的样子——出众的气质是思考的积累;独特的观点是思考的积淀;渊博的学识是思考的积储。

多练笔。灵感往往转瞬即逝。心有所想,及时记录,便于事后理清思绪,重新编排,化作思考的结果。辞藻的提炼与完善也是对思维的考验,用凝练的语言清晰叙事,也是邹韵给我的一大印象。日积月累,当回首往事之时,就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的点滴进步,是我不断成长,日渐成熟。

人在什么岗位上,就应该做什么事,而且要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浑浑噩噩是一天,勤勤恳恳亦是一天,让每一天都有意义,才是多彩人生的正解。

《主持人大赛》的结束,对于邹韵以及更多的主持人,是一个转折点,他们将继续走在追梦路上;而对于我,则是一个开始,一个梦的开始,一份希望的开始,一段追梦之旅的开始。我朦朦胧胧地有了梦想的概念,被时间推着,迷迷糊糊走上了追梦之路。我知道,这条路必定充满险阻;但我会拼尽全力,即使拿到一手烂牌,也要将它打得完美。

致每一个在追梦路上的你。

共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