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 发表于 2022-3-15 15:31:17

酒 色 财 气

坊间流传着一首《酒色财气歌》,说的是:“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目的明显,告诫人们不要在这四方面犯糊涂,图一时爽快,给身体留下不尽伤害。


说起“酒色财气”,历史可不短了。雏形始于《后汉书杨秉传》:“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千年后的宋代,“酒色财”上添加了一个“气”,合为“酒色财气”,并附传奇故事。


话说北宋神宗朝时,汴京大相国寺里有一个高僧名佛印,在寺壁题了一首《酒色财气》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佛印有个俗家朋友叫苏轼,一天苏轼到大相国寺看望佛印。不巧,佛印已有事外出。主持和尚听闻大名鼎鼎的苏学士来了不敢怠慢,连忙敬请学士禅房休息,又叫来小和尚把香茗美酒素肴端上,边喫边等。独酌对好酒的人来说,冇味,还不如四处逛逛,于是,苏轼便起身这走走,那看看。苏学士是虽好酒但量般般,水古冲大约1斤左右。而独酌又特易出事,走出来没几步学士就有了几分微醺,走着走着猛的抬头,见粉墙上有佛印新题的酒色财气诗,觉得颇有些味道。其中的“谁能跳出圈外头”,怎么看都是佛家东西。世人不可能个个吃斋念佛,生在红尘哪有不俗的?学士要来笔砚,蘸饱墨题壁和道:“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学士和的诗是照着自己写的,题罢意足,把笔一丢,走了,所谓意来则往,意尽则归。

若干日后,神宗帝在宰相王安石的陪同下,到大相国寺闲游,看到佛印与苏轼先后题壁诗,回过头朝王安石笑着说:“爱卿,怎么样你也来一首?”金口一开,谁敢不从?荆公只得索来笔墨,皱眉片刻挥笔写下:“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荆公是政治家诗不似佛印,自然高瞻远瞩,为“酒色财气”给出了非常正能量的定位。酒虽然有害,但它是礼仪;没得色那可不行,后代全靠它;不把财提上日程,老百姓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吗?如果老百姓没有上进的气势,国家也就没有生机了。这上纲上线的本领,确实了得。神宗见后大喜,竖起大拇哥点个大赞。兴致来了,顺着王安石的意思也来了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乖乖!这架势哪是臣子可比?再回看王安石,真是感叹宰相是绝顶聪明,不声不响给皇帝老爷留下了发挥空间,收了个大关。


回个头来看故事的第一个出场角色佛印(1032—1098),僧人,俗姓林,法名了元,江西浮梁(属景德镇)人。据佛家记载,因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也就是说,“佛印”称谓最早也得是熙宁元年(1068)。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佛祖通载》)卷二十九记,了元曾一度为地方官吏,二十八岁时出家为僧。换句话,他成为和尚是公元1060年(嘉祐五年)的事。由于人聪明不久因精究空宗得法,有“英灵的衲子”之称,又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九江)承天寺。孔凡礼《苏轼年谱》记载,苏轼与佛印的交往起于谪居黄州之初,即元丰三年(1080)六七月间,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新贬地汝州途经庐山,恰逢佛印住庐山开先寺修行,二人便一同游览庐山胜景。更多的交流则是在日后润州的金山寺。


粗懂宋史并了解苏轼的人,一看就明白,此传说是后人杜撰,根本没有皇帝、宰相二人私自出宫闲游的可能,那只存在电视剧中的戏说。历史上佛印和苏轼确实非常要好。史料记载,苏轼与僧人交往颇多,以参寥子道潜为最,其次就是佛印。《苏轼文集》收有《与佛印十二首》《与佛印禅师三首》。有人做过更祥尽统计,“苏轼与佛印书信15封,诗6首,文牍6篇”。还有资料显示,南宋时有《东坡居士佛印禅师语录问答》行世,不论真假,它们都指向一个事实——苏轼与佛印私交甚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苏轼与佛印的传说故事,大多是小说家言,就像唐传奇、宋话本、明小说,万万不能完全当真。譬如流传了四五百年的冯梦龙《警世通言》之“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就不是事实,更多的只是警世,不能当史料运用。尽管如此,传世故事也绝不能以某些借口或其它方式取而代之,它已延绵数千年,俨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分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酒 色 财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