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_V 发表于 2021-3-14 19:36:16

D7早课-职场人要如何学习?

找张白纸画条线,左边列出你2020年的学习内容,右边是去年解决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年你会如何优化你的学习成长效率?

【早课文稿】

经过几天的学习,我们清晰了什么是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突破职业瓶颈,如何加速个人发展。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很多新思路。

今天,最后一节,我们从战略落到战术。



职业发展最底层的动力,一定是学习,那么如何学习,才能学得更好,成长更快呢?



你可能会发现,即使你听了不少课,读了不少书;当时兴奋不已,但关上书本,摘下耳机,依然是记不住,用不上,说不出。一年下来,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速度。

大部分人想当然的归因,是自己学习效率太低。年龄大了,事情较多,方法不对...

于是投入了更多时间,学习更多方法,但是收效甚微。

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并不出在学习效率上,而是在对于学习这件事的认知上。



我们为什么学习?

在学生时代,我们学习是为了“学完”指定的内容,并且“记住”。评价的标准,是通过考试拿到“高分”。学完 - 记住 - 高分,这种模式我们非常习惯。



但在职场中,这三个要素全都变了。

首先,不存在学完。如果把你的职业比作一个圆。你发展得越快,圆的半径越大,所需要支撑的知识就越多。在知识爆炸年代,知识永远学不完。你需要谨慎挑选对自己最重要的内容。



其次,没必要记住。任何知识,只要能够调用即可。你可以调用自己的笔记本、思维导图、搜索引擎,甚至直接打电话给有答案的人。



最后,职场的胜利并不是以考试为结果。重要的不是你“学完”甚至“学到”没有,而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干不干得出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标是快速解决问题。

这个模式是这样的:挑选知识-调用-解决问题



学生思维:学完 - 记住 - 拿到高分

职场思维:挑选 - 调用 - 解决问题



这两个模式对比一下,你就能理解大部分人成长慢的底层逻辑。不是学习方法不对,而是他们的学习模式不对。在职场里,用这套学生思维学习,不断的刷书单、学各种系统大课、写读书笔记……只会越学越焦虑——因为不解决问题啊。就像有个笑话说,小狗和青蛙比赛,结果小狗输了,为什么?因为比赛的是蛙泳。



职场的高手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来学。

评价一个职场人的学习效率,就是看他“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效率。

他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学习?一年下来,他又解决了多少了真实问题?



我身边有两位朋友,他们的故事就很好的解释了两种学习模式的差距。



故事一:为进入金融圈,去读在职研究生



我一个学生是个形象很好的女生李文静,在普华永道(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做审计。

很多大学生都羡慕四大的工作,觉得像这样做财务的外企很高大上,很有职业范儿。

但实际上,审计工作是非常苦逼的。到了忙季的时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而且工作内容也很重复,通常要反复的核对报表,核对产品和设备数量,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



她很想转行去做金融分析师,她觉得那才是真正高大上的职业。

可是金融行业特别看重学校背景。她本科是二本学校毕业,在学历方面没有竞争力。于是她报考了清华五道口的在职金融硕士。要知道,五道口金融学院可是相当难考的,学霸体质的她,考过了。



接下来两年,她不但工作日要加班,周末还要去五道口上课,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是非常辛苦。更痛苦的是,她在读书两年之后,仍然没有在金融行业找到好的机会。

因为她所有的时间要么在加班,要么在学校读书,所有同学的交际、相互的资源交流,串门等等都来不及去。而进入金融圈子里最重要的人脉关系,她却没有拿到,书都读完了,笔记一大堆,同学没有几个熟的。自然也没有融入圈子。



很多人下意识把读书作为改变自己的救命稻草,遇到个问题就学习去,学习英语,读个硕士,却很少思考,真正障碍自己的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故事二:从真实问题出发,在做中学



我给你讲另一个故事,这算是另一种路径,看看你有没有感受。

这个朋友的名字叫潘公子。潘公子去年从军队转业,他参加了我们的《个人战略》课,想找到离开军队之后的职业方向。

他在军队的时候,很喜欢数据分析。他懂得如何通过一些网络爬虫的手段,批量抓取有用的数据。基于这个优势,他转业以后看了几个方向,其中一个就是去券商公司,做个行业分析师,可以用好他这个优势。



可是这个转型很难。一个军人要转型金融领域,说实话有点夸张。他没有行业分析的经验,更没有相关的圈子和人脉。要知道,跟他竞争这个职位的,是国内外名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还有其他券商公司的从业者。

他开始有些气馁,想要放弃。但是《个人战略》课的教练和同组小伙伴给他鼓励,为什么你不做一些类似的事情先证明自己呢?



正好我们在和咨询公司合作做行业调研版块,我们邀请他作为优秀学员加入团队一起来开发这件事。接下来三个月里,他和团队一起打磨出来了52个行业的分析、趋势和路径的地图。虽然做这件事很辛苦,但他的收获也是巨大的,各行各业的情况都已经在他的脑子当中。这是他读多少本金融书籍都难以收获到的宝贵信息。

后来,听说潘公子顺利求职,已经成为一家知名券商公司的行业分析师,凭借的就是他这段成功经历。



这两个故事,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其实关键在于二者的学习方式不同。

李文静其实背景很好,但她用着学生思维,采取了传统学霸的学习模式,不断读书、上课、考证,结果突破未果。而潘公子虽然背景不佳,但是他直接开始行动,在做中学,拿着具体的产出,借助着好的品牌做敲门砖,反而成功转型。



很多人抱怨学了很多道理,却依旧活不好这一生。

但是你去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就会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他们的道理和他们的一生都没啥关系。



很多人今天看到写作课,感觉很重要,应该学一下。明天看到Python课,感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技能,也报了名。在看看情商、理财、思维、认知、创新……好像每一个都很重要。

但是你要问,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现在障碍最大的主要是什么?他们就答不上来。



职场不考核你听了多少节课,做了多少笔记,考了高分。

职场看你是否能通过有效的学习,解决之前没解决过的问题,做成以前做不成的事。



所以,从学生思维,转化成职业思维,是快速成长的第一步。

具体该如何给自己学习加速?有哪些方法可以优化我们的学习?

我们晚上继续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D7早课-职场人要如何学习?